真正的教育勇气,就是认清了教师这个职业的难度后还依然热爱它——张文质2018年度奉献 《教育的勇气》
2017年,张文质的文章《我们低估了教师这个职业的难度》刷爆朋友圈,仅自媒体平台转发阅读量就超过400万人次,腾讯新闻、搜狐网等门户网站全文刊发。这篇文章直击当下教师的痛点和教育的困境:
我们的教学,是建立在对人的理解基础之上,还是首先想到教学计划?
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教?哪些因素是我们施教时的选择标准?如何保持对教学的激情?
怎么尊重一个学业困难的学生?怎么有信念看到这个孩子今天的落后可能恰好构成他未来更好的发展?
2018年5月,张文质老师又奉献新作《教育的勇气:张文质和青年教师的谈话》,更加深入地剖析当下教育现实的困境和教师职业的难度,洞察生命与成长,在这个普遍焦虑的时代,给青年教师生命自觉转化与改善的力量,重获教育的勇气。
下面,先呈上本书几段精彩片段,大家先睹为快。
开启你的生命叙事,和艰辛达成和解(摘选)
生命叙事里最重要的东西:如果它是痛的话,你也得说出来。这个痛再痛,你都得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治疗。而说出来,本身就是一种治疗的方式,我刚才说到了和解。当你说出来的时候,某种意义上说,和解已经产生了,我也是在这种不断的叙事过程中达成了对自己生命的一种和解,一种生命的理解,生命的妥协。这不是一步就实现的,这也不是一次就能说出的,它真的是自己成长的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当一切都能说出来的时候,其实有一种生命“站起来”的勇气,就是证明你可以去担当这一切了。
从生命叙事来说,它最重要的当然并不是“我只是为了说故事”“我只是把自己的隐私与你分享”“我只是夺人眼球,取悦他人”,最重要的不是在这里。
人,确实都是有命运感的。这个命运感,不管你怎么去理解它,它都在帮助你,也可能都在限制你,最后当你直面它的时候,它也在成全你。这种成全,使得你生命有自主的力量,有从容感,当你回味生命过往中的那些细节的时候,有时充满了温暖、柔软的那种感觉。当然,有时候也会很心疼自己。我现在就不太心疼自己了。也就是说,可怜、自怜自艾这一类的感觉越来越少了。也可能是因为你强大了,你不需要给自己找某种温暖,你现在更需要的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承担,是一种付出。此时,那些挫折、伤害,或者生命里的匮乏,生命里无法超越的局限,它都会有一种很自然的转化,转化成属于“你的”东西,只有你拥有它,才能获得生命的一种财富,是生命独一无二的、属于你的一种精神财富。
今天再谈这个话题(生命叙事),就呼应了我们优培计划一开始就要求大家一起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写自己的成长自传,写自己的阅读经历,写自己的教学生涯,写自己生命里面重要的时刻、重要的事件、重要的人物。这样的写作,我相信你们也会觉得是美好的,也是值得继续下去的。
“工匠精神”的另一种解读(摘选)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个话题,是“工匠精神”。这几年,由于国家领导人对此也表述得比较充分,所以它成了一个热词。
我一直在想,工匠精神的核心到底是什么?提起工匠精神,有的人想到匠心,“工”就是工艺、手工,或者说工作,这当然是望文生义来说的。我解释过“工匠精神”,它其实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从“匠”的角度来说,它强调的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另一方面,工匠精神里面除了有技术层面的东西——既有匠的执着、精益求精、精到,也包含了一种创新,即记忆层面的东西、艺术层面的东西。也就是说,工匠精神里既有一种秉持,又有一种再创造,工匠才会持续下去。
工匠精神,它含有一种守本的寓意,守本就是坚持它的核心技术,并代代相传。工匠精神,更核心的不是创造、不是突破、不是变革,而是坚持、坚守,守持、守护这个原则。当然,我刚才说的记忆层面的东西,也应在这个原则基础上有所改善、有所变革、有所进步,所以它内在含有某种进化的成分。
从工匠精神说到职业本分(职业本分也是我这些年一直强调的一个概念),这种顺延而来的逻辑,并不牵强,我在《教师的微革命》里谈到了一个概念:教师也是一个手艺人。我思考的问题就是,无论是手艺人、职业本分,还是工匠精神,它背后都有一个价值的核心,我把这个价值的核心看成是:只有秉持原则的人,才可以看成是一个具有专业精神的人。秉持他对世界、对人生,有种意义上的对待人事的基本立场。这样的基本立场,因为它是基于人性的东西,而不是基于具体的事件,所以它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不容易出现“见异思迁”,它成为一个人为人处世核心的原则,作为立事、立人根本的东西,要秉持的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避免“中老年气质”(摘选)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问题。
这么多年,我经常到小学听课,几乎小学名师(尤其是语文和数学的名师)的很多课我也都听过。听语文课的时候,我有一个很有趣的发现:语文老师的板书有个特点,对课文的归纳,都是越简约越好。因为大家认为,简约是最能体现某种准确性的,所以要简明扼要,一以当十,惜墨如金……越是字数少,它的概括性越强,很多语文老师认为这是一种真功夫,硬功夫。
前几天,看到一位朋友谈到语文教学设计上的“一字诀”,能不能一篇文章用一个字来概括?我在微信上跟他作了一个简单的交流,我认为这是从教师的角度、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待一堂课,对年轻老师来说,一方面是功夫的问题(功夫还没到位);另一方面,尤其要提到这个方面,对于教小学生学语文,有没有必要这么精确、这么概括、这么提炼的方式来学,是更值得商榷的。当然,我后面还有一个思考:其实这种简约的方式(这么简洁、这么精确),这是属于中老年的气质。
在我看来,我是很希望教师在课堂里有更丰富的词语,更个人化的词语,更个体化的理解。我经常会跟老师们说:你发现学生有新奇的词语不妨写在黑板上,让个人的词语成为大家共同学习的词语;或者老师在课堂上表达了某些词语,也可以写在黑板上,成为孩子们共同学习的词语。也就是说,在课堂上,可能更需要有一种丰富的、多样的、个体的,枝繁叶茂的,更为开放、更为复杂的语文的课堂学习。
我的这么一种思考,其实也跟孩子学习语言时思维进程有相一致的地方。其实,孩子的思维进程是从丰富走向简洁的,首先要鼓励他丰富,尽可能丰富,尽可能对词语有好奇。也就是,要让孩子对词语的好奇高于对词语的准确性。比如说孩子词汇的累积,对积累词汇的兴趣,对词语背后意味的个人探寻,这都是学习语文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删繁就简,其实它是一个成长的过程,那种对写作的质朴、平易、简洁、意味深长的要求,其实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有时候,我们会以为简洁、精确是低要求,其实那是更复杂、更高的要求,那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功力,当然,跟中老年气质有关系。人到了中老年过后,返璞归真,不但是一个语言发展的一个状态,其实也是人的心境,人对自己的喜好之物从繁华归于淡泊都有关系。
如你所读,
这是一本写给所有教师的自励书
这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探索教师生命成长的书,值得每一位教师以及任何关心教育的人阅读
突破困境前行 重获教育的勇气
作者依然延续摒弃空谈、伟志的务实风格,以诚挚之心思考教育现状,以慈悲情怀问诊教师困境,以睿智力量引领教师成长。
橘园书屋独家推出作者签名本,预售价39.8元,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购买。(6月7日发货)
需要团购的学校或老师,请联系陈老师:15080035301(微信同号)
另有张文质老师经典教育作品合辑(共六本:《教育的勇气:张文质和青年教师的谈话》、《奶蜜盐:家庭教育第一定律》、《教育是慢的艺术》、《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张文质说1:教师的微革命》、《张文质说2:生命的见证》),优惠价169元。(仅剩6套,欲购从速。)
▼ 点击阅读原文,逛橘园书屋,读更多好书